“白鶴灘”號風電安裝平臺,今日交付
9月28日,由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中船黃埔文沖建造的“白鶴灘”號風電安裝平臺成功交付。
這是我國首艘符合第四代海風裝備功能標準,滿足自升、自航、深遠海等一體化綜合施工作業要求的風電安裝平臺。
該平臺將成為國內新一代海上風電裝備的排頭兵,是向深遠海一體化的綜合作業能力發展的旗幟性裝備。
圖源丨中國船舶報
01 核心作業裝備國產化
“白鶴灘”號長126米、寬50米、型深10米,設計作業水深70米,主吊機起重能力達2000噸,輔吊機起重能力達200噸;最大可變載荷為6500噸,甲板面積為4200平方米。
該平臺集運輸、自升、自航、起重、動力定位等多功能于一體,可用于10兆瓦以上海上風電機組安裝工作,兼顧重量1800噸以下海上風電機組基礎施工,可攜帶4套8兆瓦、或2套12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出海作業。
圖源丨中國船舶報
該平臺實現了核心作業裝備的全國產化,以及國產長壽命、齒輪齒條式升降系統在風電工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配置DP 2級別動力定位系統。
憑借這些“法寶”,作業人員可在風高浪急、暗流涌動的復雜作業環境中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大大提升了深遠海施工作業的安全性、經濟性和便捷性。
圖源丨中船黃埔文沖
該平臺交付后,將助力三峽集團全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保目標,為我國海上風電向深遠海進軍提供了又一重要利器,并為后續海上風電施工裝備樹立標桿。
圖源丨中船黃埔文沖
02 創造多項建造記錄
“白鶴灘”號樁腿長達120米,近40層樓高,堪稱“海上擎天柱”,建造難度遠超普通船舶。
自去年7月工程開工以來,參建各方發揚精益求精,實現先行地面生產周期126天、主船體搭載成型41天、進塢90天主發電機動車、15天完成電站主系統調試,創造了同類型平臺建造的最快紀錄,下水完整性也創歷史新高。
圖源丨中國船舶
通過集智攻關,創新思路,“白鶴灘”號參建團隊完成了華南地區吊裝噸位最大、安裝難度最大的A字架的安裝,以及黃埔文沖建造歷史上難度最高、起重噸位最大的起重機的安裝。
該平臺試航期間,項目組僅用時1.5天就完成了動力定位系統摸底、報驗,再次刷新紀錄。
圖源丨中國船舶
在各方配合下,該船僅用一周就完成試航任務,并于凱旋一周后迎來交船。
素材來源丨中國船舶報
更多船舶行業資訊,報名廣州國際海事貿易展覽會暨論壇。
展會設海上風電展區、船企展區、國際展區、郵輪產業展區、郵輪(客船)內裝展、船用設備及先進材料展區、船舶通導展區、海洋牧場展區、港口及航運服務展區,助力船企創新升級,駛向深藍。
丨參展商范圍
丨觀眾范圍
掃碼預登記
12月1-3日,廣州琶洲保利世貿博覽館,與全國船舶人相約2022第10屆廣州國際海事貿易展覽會暨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