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粵海糧倉”,三方合作打造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和陽江市恒邦漁業有限公司簽訂1艘80米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建造合同,該平臺建成后將是廣東省首個大型半潛式養殖旅游綜合平臺。儀式還同時簽訂了1艘120米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和2艘養殖作業輔助船合作意向書。
水產養殖+旅游
帶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介紹,這艘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長80米、寬30米、高18米、養殖水體約3萬立方米,入級中國船級社,采用鋼質半潛結構,日常由光伏提供清潔能源,四角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適用水深在20~100米海域的水產養殖,建成后將成為廣東省首個商業化大型半潛式養殖旅游綜合平臺。
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與
傳統養殖箱的合理結合與布置
該平臺由陽江恒邦漁業有限公司投資建造,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項目交付后計劃投放于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附近海域,將主要從事石斑魚、金鯧魚、軍曹魚和鮸魚等高附加值魚種的水產養殖。與此同時,恒邦漁業將結合陽江海陵島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半潛式平臺穩定寬闊的甲板空間,把平臺打造為集海洋科普、潛水、沖浪、垂釣等休閑漁業活動和海洋救助、海上看護為一體的海上基地,帶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養為主、養捕結合
積極打造“粵海糧倉”
隨著國家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我國漁業的發展也將逐步由簡單粗放的捕撈作業轉入“以養為主”“養捕結合”的作業模式發展。
今年4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全面建設海洋強省。要通過實施海洋漁業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建設一批現代漁港經濟區,優化海水養殖結構和布局,高標準建設智能漁場、海洋牧場、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扶持遠洋漁業發展,支持建設海外漁業基地,提高海產品加工能力,積極打造“粵海糧倉”。
國家農業部提出“到2025年,在我國沿海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20個”。據了解,我國適合新型漁場養殖的海域達到16萬平方公里。以南海為例,海域水深為45米~100米且適合開展深遠海漁業養殖的海域面積就有6萬平方公里。據測算,隨著我國南海漁業養殖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未來可形成千億級的漁業裝備市場,成魚年產值將達到1350億元。
發展深遠海工業化養殖是推動我國海洋食物生產空間優化、效率提高和資源環境改善的重要戰略選擇,符合現階段全球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發展遠洋漁業的重點方向和突破性機遇。
加大科研+關注養殖平臺研制
三方合作推動海洋經濟促共贏
當前,我國在深遠海養殖裝備方面研發能力還比較弱,裝備國產化配套能力嚴重不足,深遠海養殖平臺技術體系還不完善。解決深海養殖相關技術儲備,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半潛式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和可移動式深海養殖工船及其相關配套裝備,是我國海洋漁業未來發展的迫切需要及進一步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方向和載體。
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是華南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海洋裝備制造企業,近年來充分發揮其裝備建造的技術優勢,積極投身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在深中通道、海上風電、海底數據中心等領域的重大工程項目中頻頻亮相。
為推動深海養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廣東省建設海洋強省,廣船國際近年來在海洋養殖產業領域持續加大了科研力度,還承擔了游弋式大型養殖平臺研制任務。
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陽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促成下,廣船國際、恒邦漁業、廣州能源所三方得以全面合作,使得該項目成功落地,不僅為陽江市、也為廣東省海洋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也必將為廣船國際躋身養殖產業領先地位奠定堅實基礎。